|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今年8月,太阳成集团61999两支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考察团,分别前往云南和湖南湘西,深入开展实践考察和国情调研活动。 一、寻访红色足迹庚续红色基因 云南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塑了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且民族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考察调研团走进滇中和滇南地区,先后走访参观了云南起义纪念馆、云南解放纪念馆、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云南陆军讲武堂以及朱德旧居等地,更加直观且细致地学习了云南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及其之于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蒙自市,老师们参观了西南联大在蒙自地区的教学、活动遗址,再次深入学习了联大厚重的学术精神与历史贡献。在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师们深度走访麻栗坡的老山圣地,缅怀为祖国奉献牺牲的前辈,追忆历史、缅怀先烈。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有“红色湘西”之称,这里既是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地,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腹地,更是红二方面军的孕育之地。考察调研团来到红色湘西的标志性的地点——贺龙公园,瞻仰贺龙铜像、在贺龙墓前缅怀革命烈士,之后沿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北上长征的出发地——湖南省桑植县,探访红色足迹。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贺龙故居、张家界烈士陵园、慈利溪口镇的红军医院以及由贺龙元帅命名的“红军树”等地,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到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先进事迹,为他们不顾个人生命、始终坚持理想信念的革命斗志所折服。 二、考察乡村振兴典范 领会“精准扶贫”精神实质 为调研和考察祖国边疆地区乡村发展面貌,调研团来到了乡村因“地”制宜求发展的代表地——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这是两个典型的彝族村庄,风景优美、民族特色鲜明,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独特的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并践履“生态+旅游”的多元发展之路。绿水青山环绕、红瓦黄墙矗立……这是远观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的直接印象;走进其中,便能够发现红瓦黄墙之下则是风格多样、鲜花簇拥的民宿、餐馆和购物小店等。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走出了特色和经验,并取得显著发展成果,促使调研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论产生了更加深刻地体悟,并对乡村振兴事业满怀信心。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从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的历史跨越和深刻转变,创造了湘西苗寨千年发展史上的奇迹。调研团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到,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坚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特色种植、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与留住乡愁结合,十八洞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示范村”。调研团还前往另一个湘西脱贫攻坚的见证地——矮寨公路大桥,它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高速通道,位于德夯大峡谷之上。矮寨大桥开通后,湘西成为往返湘渝的“驿站”,成为打通大西南的一个旅游集散中心,也使湘西更好地融入湖南省4小时经济圈。 三、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体验民族融合情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及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团结友善、互鉴融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调研团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参观时,各民族之间互鉴融通的美好景象促使老师们愈加深刻地意识到,各族人民在面临“两个大局”交织叠加的复杂情势时,更应该在思想信念维度坚定认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生活实践向度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进步,进而“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湘西调研团考察了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德夯苗寨。旅游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德夯村以苗族风情为特色,积极发展特色村寨旅游,不断推出“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德夯村以“党建+旅游”同步联动为方针,围绕“六稳”“六保”为群众创造就业岗位,结合德夯5A景区创立带动村民30余人实现就地务工,2014年至2020年累计脱贫49户175人,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300元增加到6800元,实现全部脱贫。 四、学术交流促合作理论学习增信念 考察期间,考察团领队之一,太阳成集团61999挂职副院长、哲学系系主任刘小涛等四位老师前往云南大学太阳成集团61999,并与一并到访的内蒙古大学太阳成集团61999教师代表团,围绕学院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等展开交流。 刘小涛老师向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太阳成集团61999的马院同仁们,介绍了太阳成集团61999马院的建设历程与发展现状,并积极地与两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马院,就学生培养、学科发展、学习和贯彻“二十大精神”、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三校之间,也通过此次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为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供稿人:徐苗、宋哲仁、袁晓晶、高红明) 教师调研感悟: 袁晓晶: 云南考察的最大心得体会是要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10月4日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在云南各地,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了“统一战线”的实践价值与意义,在建水我们看到了百年壮族的世家,投入到早期的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的建设之中,积极支持党的建设,组织武装起义。在老山,我们体会到了和平年代,为了保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与统一,人民解放军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英勇壮烈的牺牲。在闻一多光荣就义遗址,我们再次被这种革命的精神所打动。 徐苗: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下,我跟随学院团队参观祖国东南边疆地区。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再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路向东南,沿途真切体会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普遍性地取得了显著成果。学习参观期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普者黑的“仙人洞村”——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据了解,该村寨20世纪90年代人均年收入300多元,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目前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人民“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的客观事实,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孙会岩: 在这些天的行程中收获很多,其中到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西南联大只存在了8年时间,却培养出3800多位毕业生,其中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90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知名人文学者。联大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求知热忱和严谨学风,还在于它即使是在战时环境下,也在努力探索“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命题。提到西南联大的历史,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它的理想主义气质,是它的万千师生在战争压力下,坚持求学和科研的不屈精神。而在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除了继续缅怀西南联大的教育成果,也可以从联大师生的事迹中,获得许多思考。平时,我们谈论“通识教育”,关注的主要是知识结构。联大的实践则告诉我们,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同样意义重大。另外,大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它还是每位学生走向社会化的第一步,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关注象牙塔外的世界,关注更广大的中国,同样是联大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范铁中: 此次考察收获颇丰,印象最深的就是有百年军校、将帅摇篮之称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早期著名军事院校,在清朝末年,云南陆军讲武堂与天津北洋讲武堂、东北奉天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民国时期又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齐名,并称三大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在云南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可谓“帅星闪耀、名将辈出”。通过考察学习,使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教学收集了更多的素材,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 鲍建竹: 我在云南师范大学参观了西南联大纪念馆时看到了一张研究生招生简章。我专门查看了哲学招生。想要报考的学生需要考五门课程,分别是,国文,英文作文及翻译,逻辑,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这五门考试科目设计极其合理,语言、逻辑、写作,中西哲学背景,全有了,值得我们现在的考试设计进行借鉴。由此,也能感受到老一辈学术人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学术的认真态度和坚守。 孙士庆: 登上麻栗坡老山主峰,亲身感受当年中越争夺老山阵地惊心动魄的场景。登暸望塔、穿战壕、蹲猫耳洞,追寻先烈足迹,让我真切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与越军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告慰英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宋哲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在云南起义纪念馆、解放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等地我加深了对云南近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和解放的历史的了解;在蒙自的团山村、麻栗坡县老山地区和仙人洞村我又切身感受着当前云南乡村振兴的新变化,为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推进的城乡发展新篇章而激动欣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作为青年教师应把红色精神和力量内化为履职尽责的动力,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程娜: 这次调研我们来到了贺龙元帅的故居,参观了贺龙纪念馆、贺龙公园。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我对贺龙同志无限忠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胸怀坦荡、顾全大局的崇高品德,心系群众、平易近人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一生追求真理,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在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历尽艰险,百折不挠;在和平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贺龙元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信念、品德、忠诚、真理永远在传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彦青: 本次考察我们来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亲眼见证了精准扶贫的首倡地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经典案例。当新闻中、报道中、视频中呈现的一切信息变为眼前现实,在十八洞村讲解员的动情讲述中感受着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意义,在十八洞村村容村貌的巨大改变中我体悟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在村民生活发生极大的变化中镌刻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这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将为之后的课程教学赋予更有力的能量。 艾慧: 为期一周的湘西考察结束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整个行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开拓视野、受益匪浅。参观贺龙公园、祭扫贺龙墓、瞻仰贺龙铜像,重走金鞭溪的红军路、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出发地等等,回顾那段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矮寨公路大桥、十八洞村,分别为湘西扶贫攻坚见证地和精准扶贫发源地,使我们亲身体验到精准扶贫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真实变化。新学期伊始,这些参观的感受将成为课堂分享的内容,以更鲜活的形式有效融入教学,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申小翠: 湘西考察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旅。曾在上课时讲到过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之一是因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之钙的最初来源就是在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12月22日,瓦屋塘战斗中红5师师长贺炳炎右臂受伤,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艰苦,就用手锯给贺炳炎做了手术,整个过程贺炳炎嘴塞毛巾一声不吭。术后,贺龙捡起一块骨头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骨头,因为含钙多,比石头还硬。这次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历史陈列馆中亲眼看见了当时贺炳炎手术的手锯、手术刀、盆和剪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向贺炳炎同志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永不懈怠,坚定前行! 宋政超: 跟着总书记的步伐看中国建设,我们的考察重要一站就是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这里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古朴的苗寨仍然保持着独具特色的魅力,各项支持项目的建设又焕发着现代化的勃勃生机,山路虽曲折但崭新道路上畅行的车辆让它不再是山里人走出大山看世界的阻碍,也不再是山外人进山看祖国发展成就惠及每一个角落的屏障。十年时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这里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走出一条“旅游+”的路线,考察团队看到了青山绿水,看到了精美的苗绣,也看到了新产业形态下当地人生活工作条件的极大改善。扶贫工作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还必须是资源的利用与产业的激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精准扶贫成就让人感受到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惠及每一个人的实际意义。 杨超: 一提起湘西,人们脑海里闪现出的除了张家界的美景外,更多的是“剿匪”、“赶尸”、“土司”之类的词。8月中旬,我随我们马院十多位老师一起去了湘西,通过对湘西红色资源的探访,更多的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受益匪浅。 体会之一:湘西也是一片红色资源的沃土。这里是红二军长征的出发地,这里的百姓曾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流尽了鲜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体会之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值得自豪。当年,红二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历经千辛万苦,迎来了“日月换新天”。今天,从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到城市建设,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里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 体会之三:革命传统教育必须加强。这次红色之旅,我们老师包括我本人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政课老师,也着实觉得身上责任重大。因为,当下一些大学生在爱国、在理想信念、在道德情操等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偏差,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我们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通过这次湘西考察,我觉得,思政课老师就应该多进行这样的红色之旅,不仅教育自己,更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 王金伟: 湖南是一个既具有光辉革命足迹,又具有新时代脱贫攻坚鲜明印记的地方。本次跟随学院思政课教师暑假考察团一行来到湖南湘西,瞻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贺龙元帅的故居和纪念馆,从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中深切感受到贺龙元帅的勇于奋斗、不畏压迫的精神。通过对湘西的深入考察,感受到湘西作为我国内陆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特殊的民族习俗和重要地位,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影响。湘西这片热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始终蕴含着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曹青春: 为期8天的湘西地区的考察学习,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来到了精准扶贫发源地十八洞村,参观走访完梨子寨,我非常感动也觉得无比幸福。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梨子寨以来,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发展种植、苗绣、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并获得了2021年由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当来到这里亲眼见到乡亲们住的房子及其配套措施,以及日常生活的场景,心里感觉特别温暖与踏实,真实地感受到精准扶贫政策从根子上改变了十八洞村人们的生活,让他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高红明: 湘西不仅拥有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一个红色资源颇多的革命老区。此次跟随学院思政课教师暑假考察团一行来到湖南湘西,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将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资源融入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得调研考察本身成为一次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不仅领略到不同民族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同时还感受到湘西人民拥有的血性悍勇、勤勉耐劳。作为思想课教师,此次暑期社会考察,让我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同时还应加理论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教育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有成效。 |
上一条:太阳成集团61999党委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下一条:太阳成集团61999师生赴浙江湖州开展生态文明国情考察和实践调研